------------

一 寻寻觅觅找线索

    作为一名央广“乡村之声”的记者,我的任务就是走南闯北采访各种三农人物。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的采访任务是要求到农村去采访各种典型人物,看看他们的生活状况,从而讴歌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祖国农村和农民的巨大变化。

    我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要采访典型人物,必须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但光有普遍性是不行的,因为太普通了,就缺少了典型价值。所以还必须要求有特殊性。只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人物才具有典型意义。我是一名农业记者,当然要求反映农业方面的典型人物。而这样的人物在京城里是不好找的。即使有,也被很多人光顾过了,所以,我就想到边远地区去采访。

    于是,我在京城里关注那些边缘地区的农副产品。在北京的王府井,我看到了一家果品专卖店。他们的苹果和红梨销量非常好,简直是供不应求。那苹果和梨的品名也非常特别,叫嵎厍牌苹果和嵎厍牌红梨。嵎厍两个字非常生疏,一般人很难认识。我也是查了字典,通过对店主的询问,才知道这是来自山西省一个边远的小县城,那里地广人稀根本不出名。再加上这两个字特别不好认,所以很难知道它的庐山真面目。作为一名记者,我是对特殊的人和事非常敏感的。这样一个不出名的苹果和梨却在北京的王府井开了专卖店,显然是有它特殊的来历的。所以我决定一探究竟。

    在春天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坐上了开往山西的动车。经过三个来小时的奔波,我来到了省会太原。在太原长途汽车站,我登上了开往嵎州县的汽车。新建的高速公路像一条巨龙伸向远方。公路两旁的远山近岭像活了一般匆匆而过。车上坐着依着光鲜的各种人:有的高谈阔论,有的戴着耳机,静静地听着歌曲。有的大包小包地带着购买来的各种东西。人们的脸上一个个洋溢着快乐和幸福的表情。

    我心里非常纳闷,这难道就是著名的山区贫困县的人吗?贫困县的人就是这样的吗?他们的苹果怎么能卖到北京的王府井呢?他们的生活怎么样?他们真的就那么贫困吗?那里的人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有着怎么样的社会状态,人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人们过得怎么样?有着怎样的过往?他们的过去怎样?现在怎样?以后又会怎么样呢?这一切的疑问促使我一颗心潮澎湃的心,早已向往那个我连名字也叫不上来的小县城了。

    在经过三个小时的颠簸后,我在嵎州大广场下了车。广场建得很大,正中间有一个很大的雕塑,一个人字形的金属架。上面托着一个大大的金属球。正值中午时分,广场上人不多,只有几个小孩在打闹着。广场的南面是一座很豪华的大酒店,广场的北面是装修豪华的图书馆和文化馆,雕塑下边有音乐喷泉,广场四周有法国梧桐和装饰性的柏树。花坛里五彩缤纷的花开得正艳。

    正值中午,我困惑地环顾四周,不知道该找谁。最简便的办法就是找当地的宣传部门,让他们领着找我要采访的人,还能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招待。但它就像照相中的摆拍,很难看到最真实的东西,不过是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而已。那不是我的风格。我必须用我的眼睛看,用我的耳朵听,用我的手去摸,用我的脚去丈量,用我的心去体味和分辨,用我的脑子去思考,从而得出最准确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结论来;我笔下的人物和事件,一定是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就是过上一百年,它的价值还存在着。当然这个要求是非常高的:越是要求高才越艰难,越不可轻易获得。所以,我也不着急,慢慢地打听吧。肚子饿得“咕咕”叫,经过了一个上午的舟车劳顿,也该先休息休息了。

    我便走出广场。外面的街上店铺林立,就在广场角上,随便找了一个小饭店,刚刚坐下,服务员便先拿出了菜单,还给我倒了一杯茶水。我仔细地浏览着菜单,也就是一些平常的饭菜,只是有一种面食我没有吃过,叫杂面抿尖。以前倒是听说过,这是以豆类为主的一种杂粮做的面食,我便要了一小碗,又要了一小盘拔丝红薯。

    不一会儿,菜和面都上来了,那杂面抿尖尖尖的,小小的,像一只只小蝌蚪,吃到嘴里光滑而又绵软。浇到上边的杂酱有两种:一种是肉酱,一种是蛋炒西红柿,由自己选择。我一样选择了一小勺,这样荤素搭配,吃到肚里舒服极了。我不喝酒,也不爱喝饮料这样的垃圾食品,就多喝了一些不花钱的茶水。吃饱喝足之后,我知道要深入地了解这里的情况,不是一下就能找到线索的,就到广场附近找了一个旅店先住下来。

    我知道,要想了解农村和农民的情况,到农贸市场是最好的选择,于是,我向服务员打听,这里的农贸市场在哪。特别是那种批发市场。她说在南大街的西侧,有一个全县最大的农贸批发市场。现在是下午,农村来的人也基本回去了,剩下的一般都是二道贩子,最热闹的时候是早晨,不过现在是春天,来这里卖农副产品的人并不多,贩卖农副产品最多的时候一般是秋天。

    这让我有些失望,但我还是想碰碰运气。

    于是,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早早起来,洗漱过后,坐上了向南的公交车。我发现公交车都是随意停车,没有站牌,随叫随停,也不报站名。我一个外地人根本摸不着,就嘱咐司机,说到农贸市场时招呼一声停一下车。刚开了不到10分钟,司机停下车就说到了。这城市真小,广场是在最北边,一块钱的车程,可能还不到两公里,我向司机道了声谢便下了车。

    抬头向西边望去,好像是新扩建的一条街,通往最外边的滨河路。时间尚早,太阳还没有出来,街道两边已经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摊位。那有棚子的摊位,一定是二道贩子,那开三轮车子的摊位,肯定是从农村来的。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熙熙攘攘,热闹辉煌。我特别留心那那卖苹果和梨的摊位,看有没有需要我了解的人和事。

    但是,卖苹果和梨的,往往都是有棚子的摊位,三轮车上拉的大多是萝卜南瓜和土豆。我仔细想想,现在不是出售水果的季节,摊位上出售的水果,也是二道贩子从农村批发来的,大多也是从恒温库里出来的。只有南边为数不多的几辆三轮车上,还放着一袋袋的苹果。我来到他们跟前,向他们询问这些苹果的口感和销路,以及他们的收入情况。

    果然,他们都是果农,这些苹果也是他们从从恒温库里拿出来的,也零售也批发。这只是存下来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在去年已经被拉到各大城市销售一空了。显然这种牌子的苹果是很好卖的。我从他们嘴里知道,他们本地原来的本土水果,并不是苹果,而是黄金梨。苹果是从80年代才引进来的,完全就是舶来品。

    这让我非常好奇,向他们打听着苹果当初是怎么引进来的。年轻人都摇摇头,谁也不知道。一个年纪尚大的老人说,还不是被强迫的!

    我惊讶地张大了嘴巴,不是说要想富,先栽树嘛。怎么会是强迫的?那第一个带头栽树的人是谁呢?凡事总要有个开头吧。

    那人沧桑的脸上现出一脸的困惑,看着我显出欲言又止的样子,我不知道这是怎么了。旁边坐在棚子后边卖火龙果的一个女人,好像是不经意地低低地说,还不就是那个著名的贼吗?正在跟他讨价还价买水果的人说,不敢瞎说,人家可是著名的致富带头人,还是好几届人大代表呢。

    啊?我几乎要叫出声来了,致富带头人,人大代表,著名的贼,怎么这几个响亮的词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呢?他们不是胡说八道吧?但看着那几个表情各异,语气不同的人,好像说的全是真的。因为从他们的表情上,看不出一点撒谎的样子。他们也没有必要对我这样一个陌生人撒谎呀。

    这让我非常的好奇,也许他就是我要找的那个典型。那个比我想像中的典型还典型的人吧!怎么又是贼又是人大代表?还是致富带头人?政府怎么会让一个贼做人大代表,当致富带头人呢?

    有一千个一万个疑问在我的心头萦绕,这怎么可能呀?难道这都是真的吗?我怎么才能找到这样一个人呢?

    看着他们小心翼翼的样子,显然不会对我说更深刻的东西了。但我只要见到这个人,一切都好办了。我赔着小心问他们,他叫什么住在哪?几乎有好几个人同时说,他叫马吉平,住在马家乡嵎厍村。

    我听着一愣,这个村的名字好熟悉呀。哦,我想起来了,它不就是我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专卖店里看到那个嵎厍牌苹果吗?这个品牌难道是用他们的村名命名的吗?我向他们印证我的这个判断,并且把在王府井专卖店拍的视频让他们看,还亮出了我的记者身份。

    他们很是惊讶,以为我只是路过的一个客人,没想到我是记者,很高兴地肯定了我的判断。由于记者这个特殊的身份,我一下取得了他们的信任,七嘴八舌地谈论着他们村里和城里的情况。但我最想知道的还是那个马吉平,他现在怎么样了?怎样才能联系到他?正巧那个卖萝卜的女人,就是他们村里的,她向我提供了他的手机号。

    我按照她提供的手机号打过去,接电话的是一个浑厚的男声,从电话的声音里根本听不出他的年龄。我先向他报了我自己的身份,说明了我要想采访他的意愿,并说明我现在在农贸批发市场,手机号是他的同乡提供给我的。他愉快地接受了我的要求,还问我有没有车。我说我就坐公交车好了,他说那不太方便,等到上午他开车来接我。我答应了他,并告诉了他我住的旅店和房间号。

    没想到采访线索寻找得这么顺利。作为一个有多年采访经历的记者,只要找到正确的路线,正确的线索,剩下来的一切就好办了。

    吃过早饭后,我便在旅店里静静地等待着他。等着那个令我困惑,让我惊讶,使我好奇,甚至也不知道怀着什么样的心境的我,等待着他的到来。他是个怎样的人呢?刚劲强悍,老实窝囊,圆滑世故,三观不正……一切都是未知数。

    我心怀忐忑,坐卧不安。在我多年的采访经历中,从来没有对采访对像有着这样特殊的心境。因为这些零碎的片段的截然相反的词语,给我勾勒出的是一个非常不确定的形象。我真的不知道怎样去面对他:既高大又卑微,既成功又失败,既是功臣又是窃贼,既是富翁又是平民,既光荣又耻辱……这些截然相反的词语,怎么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同时体现呢?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一种渴望与他沟通的强烈的愿望,萦绕在我的心头。我不知道怎样去面对他,怎样开口去了解他的过往。他能对我说点什么吗?能把他的心扉向我打开吗?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吃过早饭,我刚在广场转悠了一会,就听见手机铃声响了。我打开一看,正是那个马吉平打来的。他说他已经到了旅店门口了。我赶紧走上来,见门口停着一辆老年电动代步车。车跟前站着一位70多岁的老人。他个头中等,穿着一件黑色的呢子外套,脚上穿着一双老年健步鞋,脸色红润精神矍铄。我猜可能就是他,便赶紧迎上前去说,您就是马叔吧?他笑着点点头,把手伸过来,我赶紧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连声说太谢谢了,太谢谢了,我采访您,还要您来接我。

    他连忙说,你采访我是看得起我,你也是我的客人,怎么能不来迎接你呢?我把他迎进客房里,倒了杯水,让他先喝着。我叫来服务员退了房,便坐上了他的车,朝着他的那个对于我来说非常神秘的村庄驶去。

    他熟练地把握着方向盘,眼睛紧盯着前方。车子在宽阔的柏油路上匀速地行驶着。一轮鲜艳的太阳正从东方升起来,把柔和的阳光轻轻地涂抹在他的脸上。那张饱经沧桑的脸,渐渐地变成了古铜色,如同一座古老的雕塑,好像在思忖着什么。可能现在正是农忙时节,路上行人稀少,也很少能见到车辆。柏油路两旁的田野里,到处都是一望无际的苹果树,一株株树冠圆圆地像一把把大伞,朝着蔚蓝色的天空展开,好像要给田野遮挡着雨露阳光。公路两旁的排水沟里,星星点点地开着一些不知名的小花,给寂寞的田野里装点着春天的色彩,空气中弥漫着春天温馨的气息。

    电动汽车无声无息地在笔直的公路上匀速地行进着。我们两个好像是两只硕大的羽毛,似乎没有任何一点分量,轻飘飘地沾在车上,似乎要被羽化了。

    我想要对他说点儿什么,但一时又想不起该说什么,用什么才能打破现在的沉寂。但我知道,要想彻底了解像他这样一个这么复杂的人,是非常困难的。没有一定的时间精力,是很难让他的内心展现给我的。我一定要有耐心,绝不可操之过急。该从哪里打开突破口呢?看着他娴熟地开着车,虽然我知道这种电动能源车,叫老年代步车,比较容易开。好像也不需要驾驶执照,也不需要上牌照,但像他这样的年龄,一般人是不敢开的。

    我便试图找开话题。

    我说,马叔,这车你买上几年了?

    他说,有两年多了。

    花了多少钱呀?

    不贵的,才花了一万多块钱。

    那你是怎么学会开车的?

    这也不难。他说,我让孩子给我讲了讲开车要领,在路上练了一个上午,也基本上会开了。你看我们这乡村公路,车少人也不多,只要小心点,没事儿的。开车出事主要是速度太快,只要慢一点,操心一点,不会有事儿的。有这样的车就是方便,想到哪儿去,一会儿就到了,不必浪费时间。不过,我听说以后这样的车不让开了,还要考驾照上牌照的。

    不会的,我说,大城市里可能会受限制,但你们这样的小地方,人少车少,一般不会限制的。

    那我就放心了。他高兴地说。

    汽车开了不到半个小时,便到了公路边的一个村子里。

    村子建在公路两旁,蓝色的砖窑,红色的平房,还有为数不多的小二楼,整齐地排列在公路两旁。青灰色的水泥路,一条条地通到各家的门口。家家户户的院子特别大,房前屋后,栽满了各种各样的果树。有桃树,杏树,樱桃树,李子树。还有一架架的葡萄树,把院子里装点得郁郁葱葱,满眼都是绿色。

    整个村子非常安静,仿佛进入了一个无人的世界。也许现在正值春天,正是农忙季节,人们可能都在地里干活去了,但也听不见家禽家畜的鸣叫声,这令我非常奇怪。

    我问马叔。他笑了笑说,这会儿谁还养那些东西?一是忙得顾不上,二是不卫生。有那些功夫,还不如多挣点钱买别人的呢。毓猪养鸡的,也是专门养的,别人都是买的他们的。

    我忽然明白了,现在的农村跟过去是完全不一样了,分工越来越细,干什么就专门干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生产力,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有不少村子,只出产一种产品,被称作一村一品,完全是有道理的。而这种一村一品往往是自发的,只要有一家做得好其他人就会跟着去干;而政府有关部门只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服务就行。

    汽车停在一座红色大门面前。我们下了车,他掏出钥匙打开大门。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447 1448 1449 1450 1451 1452 1453 1454 1455 1456 1457 1458 1459 1460 1461 1462 1463 1464 1465 1466 1467 1468 1469 1470 1471 1472 1473 1474 1475 1476 1477 1478 1479 1480 1481 1482 1483 1484 1485 1486 1487 1488 1489 1490 1491 1492 1493 1494 1495 1496 1497 1498 1499 1500 1501 1502 1503 1504 1505 1506 1507 1508 1509 1510 1511 1512 1513 1514 1515 1516 1517 1518 1519 1520 1521 1522 1523 1524 1525 1526 1527 1528 1529 1530 1531 1532 1533 1534 1535 1536 1537 1538 1539 1540 1541 1542 1543 1544 1545 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