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卷
------------
第一章 九州大陆
自神魔大战之后过百万余年,世间已经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九州大陆的人族经历发展、分分合合后统共形成了有五个规模较大的国家。
其中大嬴王朝占据九州大陆最中心的地方,地理位置优越。国土面积以都城豫州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开来,共分为九个区域,分别是正北冀州、正南荆州、西北雍州、西南梁州、东北衮州和青州、东南扬州。
除了大嬴王朝之外,这块土地上还生活着其他的民族和国家。其中东瀛国、百越国、大理国、金帐王庭四个规模较大的国家,分别居于大嬴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五个国家占据着除了大嬴外的大部分土地、山川、河流、大海等,其他小民族和小国家零散分布在九州大陆上。
这四个较大的国家中,大理国距离大嬴路途最为遥远,中间隔着群山绵绵,是以两国平常往来并不多,听闻打理人民热情友好,与世无争。
东瀛国与大嬴青州隔海相望,以鬼牙湾为界,以东是东瀛国,主要占据东边部分陆地,和大部分的东海岛屿。以渔业为谋,国家并不富庶,历来都是以大嬴王朝为尊,两国友好往来。
只有百越国和金帐王庭实力相对雄厚,可与大嬴分庭抗礼。
百越国在衡山以南,国土面积稍逊大嬴,境内山野丛生,河流遍布,种植业并不发达,是以一直觊觎大嬴的平原沃土。
而金帐王庭占据九州大陆北部广袤的原野,以畜牧业为主,随草木繁盛而移居,培养了一支强大的游牧骑兵。但草原虽大,但土质不行,是以适合种植的农作物较少,物产也不丰富,再加上气候变化较大,冬季严寒难抵且长夜漫长无边,这个民族也一直有南下定居的宏愿。
这两个国家是大嬴不可忽视的强劲对手,虽无侵犯他国之心,但保不准别人有来攻你之意。是以,大嬴历代都在各州部署驻地军队,负责辖区及边境安全问题,驻地军队最官职为州司,直接向皇帝汇报。
即便这样,还是出了事情。
就在一百多年前,百越国忽然对大嬴挑起战事,并且先发制人,很快就攻占了荆州,水军沿着荆州的湘水河道,直接开到豫州边上,战火烧到豫州边境。
百越军队像一只锋利的匕首,刺进大嬴国的中心,大军所到之处,战火丛生,百姓流离失所。其他国家也一改往日睦邻友好态度,变得虎视眈眈,蠢蠢欲动。
危机之下,大嬴皇帝急调梁州、扬州大半守军,再加上豫州兵力,三军合一。皇帝坐镇军中,共同抵抗百越军队。同时命令冀州、青州紧急布防,以免金帐王庭趁机发难。这才堪堪守住豫州。
战火持续半年多,后来由于百越战线拉扯太长,后方补给不足,加上大嬴也不愿长久战火。最终两国坐下来和平交谈。商定百越每年以野兽山珍等换取大嬴粮食,丝绸等物品,两方实现贸易自由。战火得以平息下来,两个国家也重新恢复友好往来。
如今距离战火,已有百年之遥。时下大嬴的皇帝名为嬴释天,国号太启。
在大嬴王朝国土的冀州辖区,有一座山,叫做米仓山,它处在冀州辖区的最北边,是大嬴王朝和金帐王庭的分界线。大山周围方圆百里密林丛生,山顶更是浓雾缭绕,终年不见真貌。相传这米仓山是神魔大战的战场之一,也是盘古大神的神兵——劈天神釜最终的散落之地。
传闻中,百万年前,神魔大战说是盘古大神用神斧劈开混沌后,这才有了天地。随后,盘古大神形神俱散,殒身天地间,神斧追随主人,寸寸皲裂,一触而碎,散落在米仓山脉之间。山脉深处因神斧灵气而滋养许多奇珍异兽,诸如罗汉草、茱萸花等奇珍之物,修行者服用有补气的功效;混元兽、火麒麟等异兽则可以收作灵兽。
于普通人来说,这山和其他的山没什么两样,无非就是林子大了点,森林多了点。寻常百姓只是上山打猎,采摘草药而已。他们常常抱怨山路不好走,野兽太多。
但对修行者而言,这山自有其奥妙所在,光是劈天神斧这一项就令人心动不已。因此,每年都会有一些修行者慕名而来,试图在这诺大的米仓山寻着点什么宝物。甚至还由此形成了规模颇大的寻灵大会,各类修行的人士慕名前来参加,还有诸多的商贾游客前来做生意或者参观玩耍。因着来往的人群,这边陲小镇也没那么荒凉,甚至还不断壮大起来。
说起修行之人,和普通人其实并无太大区别,都是肉体凡胎,离不了一日三餐,七情六欲也是样样不缺。
但由着机缘入了修行之门,成了修行之人,再重新看世间万物,自有其道理和法门。同样修行也是分等级的,一般的修行,有助身体健康;高级修行,延年益寿。再者修行无止境,羽化登仙也未尝不可。
话说回米仓山,顶着劈天神釜散落之地的盛名,千百年来都是修行者必到之处。大家抱着各种各样的目的,或来寻觅神斧碎片,或求真问道,或来求取珍宝。既然有人往来,那就断然少不了生存大计,修行者也要吃饭睡觉,只有修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不食粟”的情况。
背靠米仓山,侧依汾水河。虽然地理位置偏远,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米仓山附近的村落逐步人口集聚,人多了自然就有了生意,是以不断的人来人往极大地促进了商业发展,最后就形成了米仓镇。
逐日经年的发展,米仓镇常住人口有五六十户人家,根据镇上文书统计,大约是有两百多人的模样,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大伙儿们操持着各自的营生,籍着这米仓山盛名,没大富大贵,倒也是不愁吃穿用度。镇子上各类营生都有,有菜馆,有茶水铺,有鞋匠,也有客栈。整日里熙熙攘攘的,一派繁荣祥和的模样,好不热闹。
谢家就经营着米仓镇为数不多的客栈。
------------
第二章 米仓客栈
谢三叔原不姓谢,姓李。谢家对他有大恩。战火纷乱的年代里,流寇四起,他的家和家人都没了。据谢老太爷回忆,遇到他的时候,不过五岁多点大,就坐在爹娘尸身边上,手里还捏着个破布娃娃。可怜的孩子身后,房子火光未熄,远处鸦叫声声,粗嘎嘶哑。
当时,谢老太爷用板车推着老妈妈,还有刚生产过的妻子和新生儿一路地逃亡。本来谢老太爷准备留两个窝头给他就离开,但谢太夫人初为人母,实在不忍心见此惨状,劝到都是可怜人,就当给孩子做个伴。谢老太爷看看襁褓中的儿子和虚弱的妻子,拗不过就顺手救了下来,一把抓起他扔到板车上。
一行人走走停停,走了两个月,最后走到了冀州荒远的米仓山这才停下来。
豫州和冀州中间千里之隔,老妈妈上了谢太夫人生产完身子虚弱,耐不住长途颠簸,还没出豫州人就没了,老妈妈上了年纪,经不住打击,也随着去了。埋葬完妻子和母亲,谢老太爷起身上路,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好好活着,把两个孩子养大成人,这也是妻子的遗愿。
泪眼中他看着两个孩子,倍觉人生艰难,如今这世上只有他们三个了。为了显得人数众多,谢老太爷给他起名谢三,自己儿子起名谢七,也算求个心理安慰。
谢老太爷一人拉扯着两个孩子,艰难度日。日子再苦他也没委屈过两个小的,谢小七有的,谢三都有。但谢三从小就懂事,知道自己的命是谢家给的,处处照拂着弟弟。再后面孩子大了,日子就好过点。两个少年手足情深,一家人齐心协力,再加上米仓镇逐渐繁荣,开起了客栈,生活也过得蒸蒸日上。
谢三和谢七都长成大人了,到了说亲的年纪,只是以前日子艰难,姑娘们都看不上眼。如今好了,这客栈才开起来的第二年,就有人给他两个说亲事。谢三心系谢家,百般推脱不愿成婚。谢老太爷规劝许久,谢三难得忤逆,死活不听。谢老太爷无奈,只得推了媒人,最终只说了谢七的婚事。
深秋,谢家敲敲打打请了新媳妇进门,客栈内外红红火火的,把秋天衬的都有些气色了。谢七新婚没多久,初冬第一场雪随夜而至。一大早谢老太爷出门采买,不小心跌了一跤,就此病倒了。谢家两兄弟夜不能寐,轮流伺候着。汤汤水水的药灌下去不少,可这人总不见好转,如此过了两个月,天更冷了。
最近,新媳妇见不得荤腥,反倒喜欢起盐泽的酸梅子来,捧着个小碗吃个不停。请了给老爷子瞧病的医生把了把脉,直接道了声恭喜~,小媳妇一脸娇羞,看来要裁布做小衣服了。医生再转头去看老爷子,最后面色凝重的出了屋子,叮嘱谢家兄弟就这一两日的光景,让他们准备一下,小媳妇的梅子碗掉在地上,摔成了两半。
老爷子这两天总提起豫州,总说把谢七他娘埋在了洛水旁的一个黄花梨树下面,可是洛水边上那么多树木,洛水又那么长。
谢老爷把三个孩子叫到屋子里,眼下都是笑意。是啊,谢家都有了第三代了。当年的两个孩子也都长大,他自觉心愿已了。老爷子一生含辛茹苦,年轻时经历战祸,背井离乡讨生活。发妻早亡,稚子尚幼,又遇上个五岁的孤苦孩子。他一辈子守着承诺,为着两个孩子左右奔走。
米仓客栈起来了,他却倒下了。
他把谢三和谢七叫到床前嘱托,两兄弟要手足同心,另外在他死后把骨灰洒在汾水河里,他要顺着河流去找早亡的妻子,带着她一起回豫州老家。
谢七和妻子见状,恸哭不已,谢三亦是悲恸难忍,但还是一一应下。老爷子这才阖目长辞,临前给小孙子留了个名字,叫谢时茂。谢老爷子希望谢氏后人能够随时间丰茂,代代繁盛。谢时茂,这个被寄予无限怜爱的孩子,命运却没那么顺畅。
谢老爷子去世后,米仓客栈在兄弟两个的齐心管理下,倒也日渐兴隆。大约在谢时茂三岁的时候,他娘说要给他生个小妹妹。
谢时茂听了很开心,他年纪小,周边的大孩子都不爱跟他玩。于是,谢时茂没事就天天围着他娘转,要小妹妹快点出来陪他玩。
------------
第三章 谢家历程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360
1361
1362
1363
1364
1365
1366
1367
1368
1369
1370
1371
1372
1373
1374
1375
1376
1377
1378
1379
1380
1381
1382
1383
1384
1385
1386
1387
1388
1389
1390
1391
1392
1393
1394
1395
1396
1397
1398
1399
1400
1401
1402
1403
1404
1405
1406
1407
1408
1409
1410
1411
1412
1413
1414
1415
1416
1417
1418
1419
1420
1421
1422
1423
1424
1425
1426
1427
1428
1429
1430
1431
1432
1433
1434
1435
1436
1437
1438
1439
1440
1441
1442
1443
1444
1445
1446
1447
1448
1449
1450
1451
1452
1453
1454
1455
1456
1457
1458
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