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些背景资料
------------
关于书评的回复
回复“凌乱的唐尼玛”读者:
前几天,读者“凌乱的唐尼玛”发表长书评:内容如下:
顺便斗胆谈谈作者的大作。武侠发展到今天,想要超越金古,应该是很困难的了。但是这本作品又让我觉得还是有希望的。作品写得很好。虽然是老套的情节,在作者写来却有完全不同的感觉。作者对於人性的发掘非常透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当然在此同时,也要注意求新求变不可过头,不要陷入为了制造新奇而制造新奇的怪圈里。要从人物的个性心理出发。只要塑造出了鲜活的人物,整个情节就会生动可信了。文笔十分厚重大气,文字间洋溢著才气,作者对於前辈武侠吃得相当透呀。但是是否可以有些出人意料的情节呢?现在感觉都还是比较老套的剧情。希望作者能够冲破传统武侠的桎梏,真正为武侠闯出一条新路来。
读到唐兄的书评,枫江十分感动,在网上,能够认真地阅读一个作品,已经是不太容易的事了,而唐兄更写了此长评对作品进行品评,更令枫江心有所得,更是十二分的感谢。
枫江以前虽然是学工科的,但一直对文学有一份特殊的偏爱,闲暇时间写写词,写写诗,散文、杂文、寓言等等都曾尝试过,但写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逍遥英雄传》却是第一遭,新人新作,笔法仍然很稚嫩,而且也不敢保证还会不会有冲动或者时间来写第二部,与一些专业写手比起来,枫江只不过是一个业余爱好者罢了。
唐兄对于《逍遥英雄传》的书评确实写得非常到位,指出了小说的一些固有的缺点,这一点枫江毫不否认,而且非常赞同,从整体上来说,小说过于偏重人性的描写,却在情节设计上非常不足,“剧情十分老套”,一来是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另外可能也是因为比较传统,情节设计上总是拘泥于一些人物刻画以及事情发展的合理性和延续性,没有做到天马行空,情理之中且意料之外(这是情节设计的比较高的境界),仍然是枫江底蕴不足的见证啊。
另外,小说还有一个缺点,其他一些读者也指出来了,就是故事叙述上有点啰嗦,注意了环境描写,注意了外貌描写,注意了心理描写,却造成了遣词用句不够精炼,这可能也是枫江习惯于传统文学,过于关注了文学性而缺少了现代快节奏感吧。
网络文学,以现代年轻人为读者,而且传播快,年轻人的特点是什么?生活的快节奏,生活的高压力,需要发泄,需要冲动,很难像几十年前那样捧一本书泡一杯茶静静地看一下午,细细地去品味书中的天地,这种读者背景决定了阅读的书籍必须是快节奏的,精彩的,能够短时间内吸引人的特点,这样才能比较有读者市场,比较能够迅速地扩大读者面。
但这却产生了一个矛盾,这种快节奏的、快餐式的书籍,到底有多少文学性?这恐怕会是见仁见智说辞不一了,但有一点却是比较清晰的,网络上的小说(指完本的)千千万万,浩如烟海,但绝大多数生命力却很短,而真正能够令人比较长时间地流传和阅读的小说,却往往并不是那种快餐式的文学,网络文学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几本小说,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明朝的那些事儿》,这本书很特别,从另一个视角用风趣的笔法叙述一些严肃的历史事件,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后来还有一堆模仿的《清朝的那些事儿》《唐朝的那些事儿》《元朝的那些事儿》等等),这种风格兼具了文学性和趣味性、快餐文化的特点,对于这一点我是非常佩服的(据说作者还是位副县长,更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然而,除此之外,实在是很难找到一本网络小说能够流传得稍微久一点的,往往是风传一阵之后便消失了,被遗忘了。
对于枫江来说,写小说并非咱的营生之道,不是为了糊口的,只是兴趣,只是爱好,只是想写点东西,“无欲则刚”,既然没有什么目的,那也就不用刻意去迎合某些快餐文化的特点以追求点击率,追求稿酬,只是随性而写,想把几个小说人物写得更丰富一些,情节更合理一些,刻画更深入一些,文字更经得起读一些,流传得更久一些……如果真的有机会能够出版成书,让人捧一杯茶细细地读一下午,这种回报比起几千几万的稿酬更令我心动,同样,能够有三五读者细细阅读,好好欣赏,读完之后过半年还能回想起一些人物和情节,那比那些忽来忽去的过客读者更令枫江欣慰,因为这代表了我写的东西能让人真正喜欢,能让人愿意读第二遍、第三遍。
从这个角度来说,枫江不能算是一个网络写手,最多也只能算是一个“传统文学”的爱好者,但我愿意坚守这份“传统”,愿意坚守这份“寂寞”,不为什么,既然不以此糊口,那还是继续凭着自己的兴趣来写吧。
扯远了扯远了,回到唐兄的书评上来,唐兄对于《逍遥英雄传》的品评,对于缺陷的指出,确实是非常到位的,枫江非常虚心地接受,如果还有机会(我也不知道有没有,随性吧)让我有冲动再写一本小说的话,这些方面一定努力注意,但可以肯定的是,仍然不会是那种只顾吸引眼球的快餐文化,仍然会注意到人物、人性的刻画,注意心理、外貌、环境的描写,只是尽力在情节设计上争取能够有所突破,努力向“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的境界学习吧。
再一次感谢读者“凌乱的唐尼玛”,唐兄,谢谢。
------------
关于大结局的说明
存稿都已经设置了定时发贴方式,一直到8月16日19点截止,全部发完,每小时一小节定时更新,读者不用发愁断更的事,我也不发愁,因为都是电脑上的原稿,拷贝粘贴,设置好发贴时间就行了,一点也不用操心。
《逍遥英雄传》原名《逍遥侯》,写于大概七年前,原本发在起点,但发了两次,每次都没坚持发完,从发表的角度来说是太监了,但事实上,七年前本书便已经写完了,这一次改在发表,终于发完了,网上无数的盗贴也总算是可以找到完整的书稿进行盗粘了,恭喜恭喜。
写东西其实只是业余爱好,写的时候根本没有想过去为什么写,目的是什么,只不过想到一个故事,想把它写完整,不知不觉就写出来一个125万字的小说,这也是刚刚开始写作时料想不到的,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还能写出这么一个大部头的小说来(当然,比现在一些网络小说动不动就是七八百万字差远了)
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想过当成网络小说来写,如果是网络小说,肯定会更注意情节的快速性,节奏的突发性等等方面的内容,以便于随时抓住读者来付费阅读。至于本书,写作的时候根本就没想过要在网上这么发,而是因为从小对金庸小说的热爱,对传统武侠小说的热爱,一方面有意识地模仿金庸的笔法,另一方面金庸系列小说中也存在一些空白的地方(除了射雕三部曲之外),偏偏又对金庸笔下的一些人物实在是喜爱,从而有意地设想这些主人公后续的故事,所以才有了写这本小说的冲动。
金庸武侠小说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其一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主题,这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结果,我一直认为这是一种精神,一种可贵的,值得传承的精神,而现代生活中,这种精神已经成了稀罕物,绝大多数人都处于一种浮躁、急功近利的短视中,胸中没有一种高度更高的信念(或者说理念,原则等等),我不知道这是一种进化还是退化,作为一个70后的人,大部分日子还是在比较传统的社会进程中长大的,这方面的教育或者传承还比较突出,但对于80后或者90后,这种教育已经有点缺失了,这也许只是一种个人的偏见,事实并非如此,但我自己所看到的却确实是这种情况,只不过内心还是希望自己看到的只是假象,否则,一个民族没有信仰,没有精神,没有一种老祖宗们流传千年的文化底蕴,是件很危险的事。
金庸武侠小说的第二个特点是与史实无缝结合,看了金庸小说,往往会有一种错觉,以为小说中的故事是历史中真实发生的,因为它的情节设计太符合历史事件的发生了,又非常合理,以至于当年香港的乞丐还真觉得自己是丐帮传人,而且丐帮历史上真有洪七公、黄蓉这样的帮主,这种小说到现实的映射,往往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影响力及广大读者的接受和喜爱。
基于这两个特点,在《逍遥英雄传》中,我也试图使作品具有这二者的特点,一方面延续了倚天和射雕系列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另一方面也查阅了一些历史资料,把故事情节和真实历史事件结合起来,让故事更合理,与时代背景结合得更紧密些,从文笔上也尝试着模仿金庸老先生的笔法和故事铺垫设计的特点。
至于金庸老先生的武侠小说,我一直都认为是很具有文学性的,(否则也不会在某些地方有人提出拿一些武侠小说的片段入小学生语文课本),这一点也和现在大多数网络文学、网络小说不同,这些小说如同饮料一样,刺激,但看完之后很快就忘了,有文学性的武侠小说也是属于真正的文学作品,其酽如茶,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长读、反复读都不会厌倦,饮料只是解一时口渴,但茶却可以形成文化,茶道不就是一种非常深厚的文化吗?
有了这些理解,这些崇敬,闲暇之余,完成了这本小说,不求什么,不为什么,只是一种爱好,一份消遣,但对于这份连我自己当时也料想不到的成果,写完之后还是有所期许和梦想的。当然,我不期许拿这个去赚钱(虽然我也缺钱),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梦想,我梦想有一天,有哪位读者看完本书之后,说一句“还真像金庸自己写的”,那我真的感觉到非常荣幸。如果更进一步,能够让金庸老先生看到这本书,看完之后能够点点头,说一句“尚可”,那对我来说,就更如同像中了六合彩大奖一样的兴奋了。
为了梦想有一天能够真的实现,如果读者中哪位高人真的和金庸老先生有过接触,推荐让老先生看一眼,给个评价,那真的比孔夫子听到韶乐一样会忘乎所以了。
------------
朱元璋屠戮功臣始末
朱元璋屠戮功臣始末
朱元璋的所谓洪武功臣的下场无外乎三种,第一是获罪被杀;第二是无罪赐死;第三是侥幸逃脱。而第三种在洪武一朝为数极少,仅仅限于汤和、邓愈、郭英、沐英、耿炳文等几人而已。其中,邓愈早死,儿子还是没有逃过,沐英远镇云南,郭英则因宁妃的缘故,耿炳文虽则逃过暂时,可是,永乐时终难免橫死。所以,包里归堆,也只有汤和一个人罢了。
朱元璋若是以功业和规模来论,在宋太祖之上,他之后的两位号称是一时的雄才大略的人物康熙和*对朱元璋的评价都不低,康熙本人尽管有借朱元璋缓和民族矛盾的政治意图,但是,如果不是敬佩有加的话,也没有必要对这位胜国太祖说出“治隆唐宋”一类标语口号式的评语,而*一向目无余子,唯独对朱元璋情有独衷,想来也不是没有原因的盲目崇拜。
朱元璋出身草莽,当于乱世,适时,群雄并起,情形并不下隋末,朱元璋没有门荫可依,也没有背景可靠,空以徒手夺取天下,所以,他后来以此自骄并非虚夸。朱元璋亲手创立的一些重要的制度以致于影响到近现代,长达五六百年之久,不能不说其人的能力出类拔萃。朱元璋在历代开国帝王中也是以励精图治著称的,他精于政治、目光深邃,在治理国家方面力矫元朝之失,赢得斯民小康的局面,在他执政的三十一年中,百姓得以粗安,诚属难得。然而,很多史家并不以此来买朱元璋的帐,朱元璋虽敬业劳著,可是,获得的评价实在是低的很,至少和他的个人努力不成正比。即使在*时代,上层一再拔高朱元璋,但是,仍然可以听到许多来自不同层面的对这位明太祖的冷嘲热讽,*死后,大骂朱元璋的作品接连上市,时至今日,朱元璋在人们心目中依旧是面目可憎。为什么呢?除了臭名昭著的八股等封建桎梏以外,就是他晚年的肆意屠杀功臣留给后世的阴影,所以,研究一下洪武功臣的下场对于整体了解朱元璋的为人行政也是一个很好的辅助。
众所周知,朱元璋为了巩固一姓之天下,兴起了两次大规模的政治屠杀,也就是著名的胡蓝党狱,经过这两次集中杀戮之后,活跃在十四世纪中国政坛长达三十年的淮西政治集团土崩瓦解、不复存在。然而,这两次屠杀也只不过是朱元璋杀戮功臣的庞大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章节,并非全部,其实,如果细细读来,朱元璋早在洪武七年就开始有计划的清洗功臣了,只是因为那时候数量较少、手段比较隐蔽、方法比较柔和,所以,并不引人瞩目。
洪武十年之前,朱元璋前后一共杀害了两名功臣,如果把死因不明的刘伯温算上,则有三个。他们是:淮安侯华云龙、德庆侯廖永忠。他们两个人的罪名都是违制。华云龙是因为“据元相脱脱第宅,僭用故元宫中物”得罪,《明史》上没有说明华云龙的死因,只是含糊的说他“未至京,道卒”,但是,也语焉不详的道出了一点细节--“召(华云龙)还,命何文辉往代。”,何文辉是何许人也呢?只要看一下他的在明史的本传就知道了,这是一个和李文忠等人齐名的军事特务,是朱元璋的义子,长年负责代替朱元璋监临统军诸将的类似于后来的锦衣卫头子似的人物,以他这样的身份被派到北平显然是特别具有深意的。据谈迁考证,华云龙是被赐死的,死的也还算是体面,因为随后朱元璋让他的儿子华中接替了侯爵,功臣没有除爵,应该是洪武朝的“善终”。
德庆侯廖永忠是兄弟共同辅佐朱元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廖永忠为朱元璋办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奉命凿沉小明王韩林儿的坐船,给朱元璋解除了后顾之忧,然而,朱元璋为了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居然没有封给廖永忠上赏,当然,理由还是老一套,就是亲近儒生、窥测朕意等。曾几何时,廖永忠几乎杀身于鄱阳湖,朱元璋手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赐给廖永忠,而后平蜀,以永忠军功最高,呼之为“傅一廖二”(意为傅友德第一、廖永忠第二),洪武八年,永忠因“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五年之后,儿子廖权才被允许袭爵,而廖永忠的孙子廖镛兄弟是方孝孺的弟子,后来奉命劝降方孝孺,不果被杀(理由居然是给方孝孺收尸)。
朱元璋本人出身微寒,深知民间疾苦,所以,比较痛恨官吏违反的事情,他执政期间处分贪污、挪用、空印、盗饷等罪行最重,不惜以骇人听闻的剥皮实草置之。因而,即使功臣如傅友德、周德兴等人以功乱法也是朱元璋不能容忍的,朱元璋自己的驸马因为乱法而被处死,因此,其他人更加不在话下。可是,唯独像所谓的僭越龙凤这一类的事情最为模糊,类似于莫须有,比如后来明成祖嫉恨耿炳文,就指使陈瑛以这样的罪名揭发耿炳文,以致于炳文自杀,可见,这种罪名其实完全可以说是欲加之罪,和朱亮祖等人的罪过有本质的区别。不过,联系到华云龙赐死当年朱元璋颁发的《资世通训》中警告臣僚,“勿欺、勿蔽”的话语时也就不难理解廖永忠和华云龙的取死之道了。
刘伯温的死是比较离奇的,刘伯温和杨宪都是淮西集团的眼中钉,所以,刘伯温虽以大功,止封伯爵,而且,在洪武初年就致仕还乡了。按照朱元璋和刘伯温的次子刘璟的对话,刘伯温是死在胡惟庸的手中,但是,洪武八年,刘伯温死的时候,胡惟庸正是宠信正隆、如日中天,刘伯温之入京的原因按照明史的说法是胡惟庸离间朱元璋造成的,但是,明史作者同时比较晦涩的指出:“帝虽不罪基(刘伯温),然颇为所动,遂夺基禄。基惧入谢,乃留京,不敢归。”刘伯温活着的时候就被夺取爵位,处分显然相当严重,刘伯温佐命朱元璋,屡出奇谋,朱元璋当然不能不考虑他的存在的合理性和非合理性的比例。而刘伯温能够受之胡惟庸推荐的医生之药而不疑,自然是医生来的有背景。这点,刘伯温自己有过预见:“我欲为遗表,惟庸在,无益也。惟庸败后,上必思我,有所问,以是密奏之。”所以,刘伯温的后人见到朱元璋从来只提胡惟庸的毛病,一语不及朱元璋,联系到后来的徐达、李文忠的死因之蹊跷,得证刘伯温之死也应该不是胡惟庸这一层面人物能够下手解决的了的。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一直以元朝的弊政作为提醒自己的名言,他多次表态说:“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明太祖实录》卷五九)从朱元璋称吴王时期,李善长、徐达就是中书省的右左丞相,但是,到了开国后的洪武四年,朱元璋让李善长致仕,徐达虽然还一直兼任着中书省的丞相,但是,徐长年领兵在外,并不参与朝政,这时,朱元璋的亲信是汪广洋、杨宪这几个人,随后,杨宪被淮西集团构陷遭杀头,汪广洋成为朱元璋的实际办事的丞相,朱元璋把他比作张良一流的人物。此时,胡惟庸进入了宰执的行列。
胡惟庸是在朱元璋起兵后的第三年投靠的朱元璋,他是安徽定远人,是淮西集团核心的籍贯,李善长也是定远人,沐英也是定远人,当时有人写诗比喻淮西集团是:马上短衣多楚客,城中高髻半淮人。胡惟庸在朱元璋手下混了十二年也才做到县主簿,但是,后来由于李善长的援引,很快被提拔到了中书省参知政事,而后又代替汪广洋出任中书省左丞,杨宪死后,胡惟庸逐步得宠,朱元璋问策于刘伯温关于宰相的人选时已经把胡惟庸列在其中,这还是洪武三年之前的事情,可见,胡惟庸当时在朱元璋的眼中的地位了。
但是,包括胡惟庸、李善长在内都不明白朱元璋的本意,朱元璋其实早就不想设置宰相了,他之所以让李善长罢相,贬逐汪广洋,并不是为了给胡惟庸腾出空间,而是给自己兼任宰相制造口实,这点只有聪明的汪广洋读懂了,所以,朱元璋让他回来做右丞相以钳制胡惟庸的时候,汪广洋只是喝酒,不问政务,联系到汪广洋之前的“屡献忠谋”,几乎很难令人理解,而实际上,汪广洋看透了朱元璋的本意,也正为此,朱元璋后来才下决心整死汪广洋。
胡惟庸之所以被提拔重用,并不完全是李善长的功劳,朱元璋在用人行政上从来都是不肯假手与人的,何况像宰相这样重要的位置,朱元璋虽然依靠淮西集团起家,但是,一旦大功告成,这个羽翼丰满的政治军事集团就成为朱元璋在背的芒刺,必欲除之而后快。李善长是淮西集团的文臣的头子,经年经营地盘,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政治势力,所以,朱元璋虽然口头上说善长“功甚大,宜进封大国。”而暗中则指使汪广洋、陈宁弹劾李善长,败坏李善长的政治声誉。胡惟庸不过是朱元璋原来帐下的一个文书,朱元璋正是看中了胡惟庸并无党羽而且又是李善长阵营的力量,才决定把胡惟庸抬起来以制约善长的,然而,他没有想到胡惟庸居然不能体会皇帝的本意不过是想把宰相变成高级秘书、帮办的宏伟战略意图,反而加紧和李善长搞好个人关系,这让朱元璋不能不紧张,不能不恼火,不能不重视了。史称胡惟庸“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胡惟庸的所作所为和朱元璋的骨子里的的指导思想“至尊之位,操可致之权,赏罚予夺,得以自专”已经完全南辕北辙了,皇帝不杀他已经不行了,有点时不我待的感觉。
朱元璋的步骤很紧凑,先是杀了他一直觉得不对劲的汪广洋,然后让涂节上表告变,说是胡惟庸联络陈宁等人准备造反,就此杀掉了一大批功臣宿旧,包括依附胡惟庸的官员和六部官属。大小官员被处死者多至一万五千余人,而后在洪武十九年穷治胡党,竟然编造出了胡惟庸通倭的证据,就此又杀了唐胜宗、陆仲亨、费聚、赵庸,最后连李善长也成了胡党最后的党徒。其中,吉安侯陆仲亨十七岁开始追随朱元璋起义,朱元璋说他是“此我初起时腹心股肱也”,而后在所谓的谋反审讯过程中,朱元璋明明知道陆仲亨并不是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大逆不道,仍然自己编造了一个借口说:“朕每怪其居贵位有忧色”这简直就是莫须有的罪名了。平凉侯费聚连儿子费超的命都给朱元璋赔进去了,反过头来还要被朱元璋说是胡党,朱元璋说费聚是“聚曩使姑苏不称旨,朕尝詈责,遂欲反耶!”陈年的老帐都翻了出来,可见,费聚不死都不行。这点就是《明史》作者都看不过眼去。
在胡惟庸死后,朱元璋毅然废除了丞相制度,暴露出他蓄谋已久的真实想法。
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虽然和胡惟庸有姻亲的关系,但是,并没有把李善长牵连进来,只是贬斥了李存义而已,但是,李善长不知是什么缘故居然没有谢恩,这让朱元璋老大的不快活,联系到洪武初年李善长的种种骄横的做法,朱元璋准备对李善长动手了。
对付李善长这样的功臣第一,自然不能向对付胡惟庸那样简单,偏偏李善长因为建造府邸的缘故向汤和借了三百人使用,让汤和给告发了,善长又给丁斌求情,这让朱元璋抓住了把柄,用严酷的刑讯逼供丁斌,得出了李存义奉了胡惟庸的口信请李善长加入谋反同盟的所谓的证据,还有李善长不举报胡惟庸交通倭寇的旁证,总之,一个家奴居然把主人在密室内说的话都举到了御前。
朱元璋这样才从容的下命令说: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然而,还是不杀善长,直到有司说星变,需要杀大臣消灾,于是,善长为了朱元璋做了最后一次贡献,全家七十多口人同时被杀,李善长时年已经是七十七岁的人了,赐死给予全尸,算是朱元璋对这位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的“与陛下同心,出万死以取天下,勋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男尚公主,亲戚拜官,人臣之分极矣”的多次称之为“赛萧何”的最大的功臣的酬劳。
李善长冤死之后,郎中王国用上表抗言,以朱元璋的暴烈的性格也竟然是理屈词穷,无言以对。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6586
6587
6588
6589
6590
6591
6592
6593
6594
6595
6596
6597
6598
6599
6600
6601
6602
6603
6604
6605
6606
6607
6608
6609
6610
6611
6612
6613
6614
6615
6616
6617
6618
6619
6620
6621
6622
6623
6624
6625
6626
6627
6628
6629
6630
6631
6632
6633
6634
6635
6636
6637
6638
6639
6640
6641
6642
6643
6644
6645
6646
6647
6648
6649
6650
6651
6652
6653
6654
6655
6656
6657
6658
6659
6660
6661
6662
6663
6664
6665
6666
6667
6668
6669
6670
6671
6672
6673
6674
6675
6676
6677
6678
6679
6680
6681
6682
6683
6684
6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