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卷
------------
前言
黄河直下铁门关,飞龙逐海见大观,
年来海若欲东去,再问潮声向日边,
葭蒲芦湾九万顷,果然沧海变桑田,
煮海熬波成旧事,千古风流代代传。
滔滔黄河,蜿蜒万里,越高山,劈峡谷,穿森林,跨草原,携泥裹沙,一路浩浩荡荡,奔流入海。河海交汇,大河息壤,亿万个岁月,不舍朝夕地奔涌,孕育了这片河父海母的神奇土地——黄河三角洲。
位于三角洲的黄河入海口,作为独特的大河海口,内控黄河,外锁海运,逐渐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铁门雄关”应运而生。
铁门关最早于金代建制,明清时期成为军事要塞,也是水旱码头和盐运重地。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因关设县,将原属山东东路滨州的“永利镇”,与渡口西岸的“东津渡”合并置县,得名利津县。
由于城池轮廓酷似凤凰展翅,所以利津县城也称凤凰城。凤凰城头枕天河之水,脚踏朝京之路,北接渔盐之利,南收桑枣之饶,更有清河、东津通衢。所以设县之后,商贾辐辏,货流其畅,盛极一时。
城北五里有一古村落,因村中心道路成辐射状五股散开,形如花开,故名五股道村,后来大村一分为三,不改其样。为便于区分,就各取村中大姓,分别称作崔家五股道、孟家五股道和云家五股道。崔家、孟家不表,单讲五股道云家。
清朝中期,云家五世祖云泽,勤劳聪敏,持家有方,带领全家,一边辛苦耕作,一边煮盐贩盐,后来又兼带杂货生意。辛苦经营几十年,逐渐积得家财万贯,良田千顷,成为当地巨富。后来,随着人口激增,云泽就在村内主路北向,建起了敞亮的云家庄园。
云家庄园坐北向南,门楼高耸,三进院落,后面连带东西两条胡同、十几个院子,漆黑的大门两旁镌刻着“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门对儿,迎门灰色影壁正中镶嵌了一个大大的砖雕“和”字,彰显了主人的情怀与家风。院门前街道对过,是晾晒柴草、谷物的打谷场,平日里也兼做儿孙们习武练功的场地。
云家出身贫贱,深知创业不易、守成更难的道理,非常重视对后世子孙的教育,家规严厉。“成由勤俭败由奢”,要求所有云家家人,克勤克俭,严禁赌博奢靡,且不论男女,幼年一律读书识字,习武健身,晴耕雨读,逐渐成为家风。因此,文有象棋,武有功夫,经常成为云家老幼一大家子闲暇时交流的兴事,后来成为村风,影响久远。
斗转星移,日月更替,转眼来到1914年(民国三年)。
五股道云家院中,后世孙辈云山、云河、云安三兄弟,育得九子二女,人称九龙二凤,其中:
云山育四子一女:
老大云尚忠,1890年生,属虎,五行属金,小名金虎。务农,喜拳脚功夫,村武术教头。娶临安钱氏之后钱万虹为妻,怀孕3月有余。
老二云尚孝,1892年生,属龙,五行属水,小名银龙。
自年少便远离家乡,到天津求学,后来经商学徒。一年前,迎娶天津富商元隆孙当家孙烺轩长女孙又怡,随岳父一家天津经商。
女儿云尚香,1895年生,属羊,小名玉妹,嫁县城大户高家小儿子高承业。
老三云尚仁,1901年生,属牛,五行属金,小名旺财。
不喜农事,学习之余,追随大哥习武练功。
老五云尚信,1905年生,属蛇,五行属木,小名喜来。自小聪慧,尚自由自在。在海边自家盐场,随盐把式学晒盐,闲暇时渔猎。
云河育二子:
老四云尚爱,1903年生,属兔,五行属金。侏儒症患者,已十几岁,不长身高,智力尚可。外号老小孩。
老六云尚义,1906年生,属马,五行属火,小名金驹。随二哥在天津求学。
云安育有三子一女:
老七云尚和,1906年生,属马,五行属火,小名金骏。私塾读书。
老八云尚平,1909年生,属鸡,五行属土,小名金晓。五岁。
女儿云尚仪,1911年生,属猪,小名冬儿。三岁。
老九云尚齐,1914年生,属虎,五行属木,小名九儿。襁褓之中。
1914年(民国三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欧大部分国家被卷入到一战的炮火当中。国内,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实施复辟计划,中华革命党在日本宣告成立。福建长太县农民进行抗粮斗争。四川FL县农民3千余人起事,与反动军队搏斗。江西万年县农民起事,焚县衙。
日本借口对德宣战,侵占了山东潍县车站,山东各界推定代表上京请愿。
时年利津大旱,农业失收,广大农民在饥寒交迫中熬过了旧历新年。
此时的中华大地,风起云涌,河海交融的黄河三角洲也笼罩在一片战争的乌云之中……
------------
第一章 平地惊雷
新年刚过,正月十五未到。
一个寒风料峭、艳阳高照的早上,云家大院向阳的南墙跟上,挤满了一群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男男女女,人们不时眼巴巴地望一望云家那紧闭着的漆黑大门,手里端着亦或怀里揣着的破碗、瓦罐在阳光下一闪一闪、格外地扎眼……
“娘!我饿……我饿……”
“快了快了!我娃乖儿,再等一下,再等等,就快了……”
村妇一手拿个泥碗,另一只手轻轻拍了拍臂弯里的孩子,使劲往上挫了一下,干裂的翘起白皮的嘴唇蠕动着,迷茫的眼神、无助地望着拥挤的人群发呆。
“老辈人常讲:出了县城往北巴(注:利津方言,瞧、看之意),云泽家第一家。还是人家云家老太爷心善哪!大灾之年,施粥乡邻,共度难关。哎……大义之举大义之举啊!”
一旁,头戴破毡帽的干瘦老者,向身边几个背着包裹、像是刚刚赶过来的年轻人喃喃着,又像是自言自语,躲闪在圆镜片后的两只小眼睛,流露着忧郁的光。
云家大院内,堂屋前面的空地上,临时架起的五口大灶内炉火熊熊燃烧,锅内正滋滋地冒着白烟,人们来回奔忙着加水添柴,忙活活地煮着粥……
堂屋后靠左边的小院里,老大云尚忠的母亲、老夫人刘氏正领着云河媳妇、云安媳妇妯娌三人,仔细翻晒着家藏的戏服、道具等物件,小院里到处晾挂的花花绿绿、满满当当——这么个难得的好天气,要是放在往年,这个时日正是全村人们张灯结彩、搭台唱戏的好日子。只可惜,灾荒年景,人们饥肠辘辘,饿得头昏眼花、两腿打晃,谁还有心思去干这个。妯娌三人轻声交谈着,不住地摇头叹息。
堂屋内,“裕庆堂”牌匾下,老太爷云山独自坐在几案前的椅子上,手托着下巴,满面愁容、嘴角紧绷,眼睛盯着前方,正独自一人沉思着。院外的喧嚣逐渐由小变大、不断冲击着云山的耳膜,他的表情也变得愈发凝重……突然,三儿子云尚仁一个箭步从门外跳进来,几步跑到云山跟前,直着嗓子急急慌慌地大叫道: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868
869
870
871
872
873
874
875
876
877
878
879
880
881
882
883
884
885
886
887
888
889
890
891
892
893
894
895
896
897
898
899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921
922
923
924
925
926
927
928
929
930
931
932
933
934
935
936
937
938
939
940
941
942
943
944
945
946
947
948
949
950
951
952
953
954
955
956
957
958
959
960
961
962
963
964
965
966
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