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卷
------------
第一章 看坟少年,度人经卷
大夏有个县。
县里有座坟。
坟头有个看坟人,唤作余琛。
这一日,正值寒冬,黄昏时分。
清风陵里,斑驳的墓碑横七竖八,顽强的野草除了又长。一片寂静中,唯有头顶的几只不知名野鸟聒噪地盘旋,仿佛想在这寒冬腊月找点吃食儿。
可这清风陵葬的都是些穷苦百姓和无名尸首,哪儿有什么刀头肥肉给它们大快朵颐?
要真说的话,也就在这陵园门口,土屋门下,小板凳上,一眉清目秀的寒酸少年手捧一碗热腾腾的粥。
但野鸟大抵也看不上这清水一样的白粥,晃荡了两圈儿后,振翅飞去。
寒酸!
说白了就俩字儿,寒酸!
可这般比乱葬岗好不了哪儿去的坟群,咋就能称陵咧?
说白了还是朝廷的表面功夫——大夏治下,葬死者处,不论高低贵贱,皆称作陵。
不多时,夕阳之下,一阵脚步声打破了寂静。
壮硕的搬尸人穿身麻布衣裳,系条泛黄汗巾,腋下拴着两根粗壮麻绳,麻绳连着破旧板车,随着他的拖拽,吱嘎吱嘎地响着。
板车上,躺着个人。
定睛一看,五十来岁,身材佝偻,肢体僵硬,脸色铁青,面露微笑,口鼻之间都结了霜,哪儿是個活人?
搬尸人行至陵前,对着喝粥的少年点了点头,把尸体拉进陵园里,随便找了个空地,取下板车上的铁锹,开始挖坑。
喝粥的少年目光移到那冻僵的尸体上,察觉有些眼熟,仔细一想,竟是山下县城里旱桥上那终年要饭的乞丐。
看那模样,怕是冻死的。
“造孽……”少年一口饮尽碗里白粥,叹一声,转身回了屋。
等他再出来时,搬尸人已经把乞丐的尸体埋进了土里,坟头上斜斜插了个木头牌位,却什么也没有写。
无名无姓。
或许有,但无人知晓。
少年望着这崭新的坟头,有些出神。
——半年以后,自个儿也会像眼前这个乞丐一样,被埋在流放路上的某个角落吗?
他叫余琛,暂代这渭水县清风陵守墓人。
但按理来说,这看坟的差事儿又不抢手,为何要说暂代呢?
因为余琛是个罪户。
顾名思义,罪人后代。
小时候,余琛的爹娘还是当差的,但在他五岁那年,俩人不晓得犯了什么事儿,被拉到刑场砍了脑袋。
余琛见他们的最后一眼,是两枚怒目圆睁的头颅,喷洒着滚烫的血,在空中咕噜翻滚几圈儿后砸在雪地里。
后来,余琛也被牵连,成了罪人后代。
按大夏刑律,罪户者,二十岁时,流放漠北。
——这自不是因为朝廷仁慈,而是因为没到二十岁,没个壮硕身子,压根儿不可能活着走到漠北。
虽然余琛没离开过渭水,更不知漠北为何地,但听那些见过世面的老江湖说,去了那儿的人,从没回来过。
而今年,余琛已经十九了,到夏天的时候,就是他流放之路的开始。
也有可能,是他一辈子的结束。
所以有时候余琛也会幻想,倘若是活在“上辈子”那个世界,至少不会因为亲人犯罪而被牵连吧?
是的,除了这悲催的罪户的身份以外,余琛脑子里还有一段完全不属于他的记忆。
另一个世界的记忆。
自打余琛记事儿起,他的脑子里就时不时冒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记忆。
有着四个轮子可以自己跑的钢铁盒子被称作汽车;能在千里之外看到别人模样的镜子叫做手机;能动的画卷叫做电视……那些记忆混乱而莫名,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涌现,逐渐勾勒出另一个世界,另一个人一生的记忆。
这些记忆,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余琛。
比如,当思考起自己罪户的身份时,这个世界的认知会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何况民乎?
但另一段记忆总会生出些大逆不道的想法。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0865
10866
10867
10868
10869
10870
10871
10872
10873
10874
10875
10876
10877
10878
10879
10880
10881
10882
10883
10884
10885
10886
10887
10888
10889
10890
10891
10892
10893
10894
10895
10896
10897
10898
10899
10900
10901
10902
10903
10904
10905
10906
10907
10908
10909
10910
10911
10912
10913
10914
10915
10916
10917
10918
10919
10920
10921
10922
10923
10924
10925
10926
10927
10928
10929
10930
10931
10932
10933
10934
10935
10936
10937
10938
10939
10940
10941
10942
10943
10944
10945
10946
10947
10948
10949
10950
10951
10952
10953
10954
10955
10956
10957
10958
10959
10960
10961
10962
10963
10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