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前言

    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灿烂文化与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以其惊人的创造力为我们创造了璀璨的文化遗产。【阅读本书最新章节,请搜索800】但在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值得研究和典藏的财富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不解的谜团,很多历史真相并不能根据现有的一些资料对其进行还原。未解之谜无处不在,它们贯穿在时光隧道的各个角落,历史、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都存在众多的疑团。为了使我们能更多地了解悠悠华夏5000年的文化和历史谜团,就请来阅读一下这本《中国历代疑案解密》,让我们从各个角度对我们的祖先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去探究一下华夏文明的源头。热门小说

    要知道,历史绝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个个形象生动的鲜活人物共同组成的。本书是以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研究和探索中国历史,在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基础上,从历代帝王、后宫、将相、军事、宗教、科技、艺术等诸多方面入手,更加深入地还原和破译一个个重大的历史谜团,希望能够再现中国历史的精彩与变幻: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明成祖为何屠杀宫女?北朝众帝后出家之谜?董鄂妃是董小宛吗?千年皇陵有怎样的神秘色彩?……虽然有许多史料典籍可供我们参考追溯,但是那些文字并不能为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那些一直悬而未解的谜团仍受到许多人的关注,甚至让全世界对神秘的东方文明充满了好奇之心,深感中华文明的伟大与神奇。

    在秦皇汉武这两个伟大的中国皇帝建立丰功伟业的同时,他们的内心深处是否也隐藏着许多不为人所知的体验?除了一些名垂千古的帝王将相,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许多不可抹杀的历史人物,他们为我们同样创造了许多有价值的精神财富,如僧人鉴真、诗人李白、学者纪晓岚等,在他们身上也存有众多未解之谜需要我们去破解,还有那些遥远而神秘的青铜玉器和未卜先知的《推背图》,带领我们重新走入那些曾被遗忘的历史角落,去揭开那一层层未被解开的神秘面纱和重重迷雾,也希望我们能够从历史中受到警示、激励和教诲,并努力寻找到未来的希望。

    本书为了方便读者的阅读习惯,对全文进行了分类编排,并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了划分,将人们感兴趣的历史疑点和谜团全方面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希望能够带给读者对历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感悟,用新视角去重温当年的历史,而且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和想象空间,才是出版本书的最大意义所在。

    在编排此书的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的史书资料,但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可能还有很多的知识点有欠缺和遗漏的地方,在本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与不足,还恳请众多读者批评与指正。
------------

第2章 隐讳身世 秦始皇私生子身世之谜

    秦始皇给后世留下了四个谜团:第一个是他的长相之谜,史学界围绕他身形是猥琐还是高大英武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第二个是性格之谜,秦始皇是凶狠残暴还是雄才大略,在史学界也有不同的声音;第三个是求仙之谜;第四个是私生子之谜。【阅读本书最新章节,请搜索800】然而,在所有的谜团之中,最引人关注的,当属秦始皇私生子之谜。那么,秦始皇究竟是不是私生子呢?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最有作为的帝王之一,他统治下的大秦帝国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秦始皇在中国一直以一个暴君的形象存在于史书中,在中国民间也是残忍的化身,是无情的代名词。

    但是西方的历史学家们却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看来,秦始皇是“中国的拿破仑”:从他13岁继承国君的王位,22岁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正式亲政开始,直到他39岁出兵击败了山东六国中最后一个诸侯国,完成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时止,在短短的十七年之内,便迅速地结束了战国时期长达几百年的诸侯混战之局面,接着又不失时机地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统一的法令和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政权。最新章节全文阅读这种气魄,并非一般的帝王所能与之相比,所以,在西方的历史学家们看来,秦始皇完全可以和法国的拿破仑相提并论。然而,正像许多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物喜欢留下一些难以解开的谜团让后世的人们去琢磨一样,秦始皇也给后世留下了许多难以解开的谜团,可以说,秦始皇给后世留下的谜团,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帝王都多。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秦始皇遗留的许多谜团已经被历史学家们拆解,但是对于私生子的问题,却是一个两千年以来史学界一直无法破解的难题。

    秦始皇究竟是纯正的皇室血脉(是否是庄襄王嬴子楚之子),还是丞相吕不韦和赵姬的私生子,是一个困扰了中国历史学家们长达两千多年的难题。司马迁在《史记・吕不韦列传》里对秦始皇的身世问题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吕不韦是当时阳翟的一个大富商,搞贩卖发了财,迅速成为当时在全国少数几个富可敌国的大商人之一。但是,在拥有了巨额的财富之后,吕不韦并不满足,他认为,要想永保子孙后代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只有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方可做到,于是他准备利用这些财富进行政治投资。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见了当时在楚国为质、很不得志的秦昭王的孙子嬴子楚。

    凭借着商人特有的直觉,吕不韦认为此人是一可居之奇货,于是将所有的宝全部押在嬴子楚身上,企图借助他来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嬴子楚本来对于皇位继承之事已经彻底失去了信心,但是在听到吕不韦的计划之后,顿时对他感激涕零,声称只要吕不韦帮助自己继承王位,他必将拜吕为相。在得到嬴子楚的承诺之后,吕不韦遂出资千金,为其设计,并将自己原本已经怀有身孕的赵姬送与庄襄王。最后,在吕不韦的努力下,正为没有儿子而苦恼的华阳夫人终于同意收嬴子楚为义子,从而为嬴子楚继承王位铺平了道路。秦昭王死后,安国君即位,子楚被立为太子。但是好景不长,做了几十年太子的安国君在位没几天便死了,子楚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秦国的王位,史称庄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父亲。称王之后,庄襄王并没有忘记当初的诺言,拜吕不韦为相,封赵姬为皇后。自此,吕不韦终于实现了心中的理想。

    之所以秦始皇系吕不韦私生子在后世被传得沸沸扬扬,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受以上这段文字所影响。可令后世史学家不解的是,同为重要的史料来源之一的《战国策》却并没有吕不韦献赵姬的这段记载。这在史学界产生了争论:有的学者认为,《战国策》喜采个人**,既然不载这件事,显然是当时没有这种传闻;有的学者认为,《战国策》本身并非正规史料,其可信度自然无法与《史记》相比,所以应按《史记》的记载来认定秦始皇的身世;还有学者对《史记》中记载秦始皇“大期而生”这句话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此为基点来论证秦始皇并非吕不韦的私生子。看来,秦始皇身世之谜要想得以彻底解开,还有待史学家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寻。
------------

第3章 昂贵艳遇 汉武帝金屋藏娇之谜

    “金屋藏娇”是一句在中国妇孺皆知的熟语,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谈到这四个字无不兴致黯然,然而,很少有人去追寻它的来历。( )有人说,“金屋藏娇”是逐渐懂得男女之事的汉武帝对陈阿娇许下的庄重诺言;也有人说,“金屋藏娇”只不过是风流的汉武帝对长公主所开的一句玩笑。总之,汉武帝“金屋藏娇”的故事可谓是千百年来人们百谈不厌的话题,那么,他究竟“藏娇”了没有呢?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最有作为的帝王之一。他利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式来巩固中央集权的治国方略、出兵打垮匈奴的壮举以及不拘一格的用人原则,使后世无数的帝王无法望其项背。据史料记载,刘彻系汉景帝的妃子王美人所生,相传王美人怀有刘彻之时梦见太阳钻入怀中,这使刚出生的刘彻备受汉景帝的喜欢,再加上其母亲当时正受汉景帝的宠爱,更使得景帝将刘彻视为掌上明珠,这引起了当时太子的母亲栗姬的不满。[千千小说] 与刘彻相比,阿娇的出生同样显得异常高贵,她是汉景帝的胞妹馆陶长公主之女。按照长公主的意思,出落得犹如一朵出水芙蓉的阿娇自然是未来的皇后,理应许配予太子,于是,长公主便差人去征询栗姬的意见,她原本以为两人门当户对,栗姬再怎么心胸狭窄也断不会反对这门亲事,可是令她始料不及的是,栗姬居然会由于对长公主经常推荐一些后宫妃子给汉武帝的行为异常嫉恨而反对这门亲事。栗姬这一拒绝令长公主颜面扫地,两人遂成为生死冤家。

    尽管阿娇与当时的太子刘荣配对没有成功,但却给刘彻与阿娇的结合创造了条件。刘彻“金屋藏娇”的故事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根据民间的传说,在栗姬拒绝长公主的联姻请求后,长公主异常生气,于是善于以退为进的王美人抓住这个机会,在长公主面前大献殷勤。为了发泄心中的怒气,也为了表示对栗姬的鄙视,长公主便决定将阿娇嫁予刘彻。这正中王美人的下怀,因为刘彻与阿娇的结合,意味着长公主便站在了她这一边,有了长公主的支持,她将刘彻推向太子宝座的梦想便成功了一半。最后,双方经过一番密谋和交流,长公主便与王美人达成了将阿娇配与刘彻的共识,只需征得景帝的同意,刘彻和阿娇的婚姻便可正式确定下来。可是,在王美人说服景帝之时遇到了困难,考虑到阿娇比刘彻大几岁,景帝并没有贸然答应这门亲事。

    无奈之下,王美人请长公主出面求亲。为了说服景帝,长公主索性带女儿一起入宫。她当着景帝之面携住刘彻,问刘彻愿不愿意娶媳妇,聪明的刘彻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对着长公主嬉笑无言。长公主明白刘彻的心思,故意指着身边的一群宫女问刘彻喜不喜欢,刘彻立刻将头摇得像拨浪鼓表示不行,双眼一直盯着旁边的阿娇。这时,长公主才用手指着阿娇,问刘彻愿不愿意娶阿娇。刘彻立刻笑起来并说道:“若得阿娇为妇,当以金屋贮之。”刘彻此话一出,不仅逗得长公主和王美人捧腹大笑,而且连一旁的景帝也开口笑骂刘彻是“厚脸皮”。最终,考虑到刘彻小小年纪便拥有如此豪迈的口气,两人可能是前身注定的姻缘,便同意了这门亲事。后来,在长公主与王美人的共同努力下,刘彻果然继承了皇位并立阿娇为后,随之,“金屋藏娇”的典故也流传开来。

    汉武帝“金屋藏娇”的故事除了以上这一种最为流行的版本之外,还有其他不同的版本流传于世,但是无论是哪一种传说,故事的情节都大致相同,只是在场景的设置上出现了一定的差异,但这些细微的差异并不能掩盖汉武帝“金屋藏娇”的事实。

    尽管只是民间的传言,但是其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因为当时汉武帝与阿娇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因此,幼年时期的汉武帝对于阿娇的感情是其他任何一个普通的宫廷女子所无法比拟的,再加上阿娇的美貌亦非一般普通的女子所能比拟,这更能使生性好色的汉武帝对其产生好感,进而说出“金屋藏娇”的豪言壮语并付诸实施,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

第4章 生存智慧 刘禅并非“扶不起的阿斗”

    “扶不起的阿斗”这句俗语是今天的人们用来指那些平庸无能之辈的,凡是被冠上了这样一个名号之人,便是平庸的化身、无能的代名词。【看本书最新章节请到800()】追溯这句俗语的根源,还得从三国时期的阿斗说起,因为“阿斗”就是指当时蜀国的国君、刘备之子刘禅。后世人一直以为,刘禅轻而易举地投向司马昭并心甘情愿做亡国之君,是典型的“扶不起的阿斗”。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刘禅系刘备之子,在刘备去世后,他继位称帝,在他即位的初期,由于有诸葛亮、赵子龙、马超等文臣武将的忠心辅佐,蜀国的国力并不亚于东吴和北方的魏国。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马超率先病死,随后赵子龙亦死,公元234年,待到刘禅身边最后一位曾经辅佐过先帝刘备的一代名臣诸葛亮去世之后,蜀国的国力迅速走向了衰落。公元263年,魏国大将司马昭举兵伐蜀,在邓艾率一支偏师突入蜀境,蜀汉主力军队基本完整的情况下,刘禅轻而易举就投降了,这是刘禅被后世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小说/袁松也就此事评论道:“方邓艾以万人入江由之危险,钟会以二十万众留剑阁而不得进,三军之士已饥,艾虽战胜克将,使刘禅数日不降,则二将之军难以反矣。故功业如此之难也。”

    刘禅被俘虏到洛阳后,为了蜀汉地区民心的稳定,司马昭并没有急忙将刘禅处死,而是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尽管如此,司马昭对刘禅还是不太放心,毕竟从先前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君到现在的亡国之奴,是任何一个存有良知的帝王所无法容忍的。为了试探刘禅的真实想法,司马昭特意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还特地在宴会期间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汉的大臣在看到这些歌舞之后,顿时想起了自身的处境,于是很多大臣都伤心地掉下了眼泪。司马昭原本以为刘禅也会像众多的蜀国大臣一样伤心,甚至会情不自禁地哭出声来的,按照原来的设想,如果刘禅在见到蜀地的歌舞之后表露出了伤心的神情,就足以证明他还心存蜀地,还可能会引来蜀**民的叛乱,最终给魏国的统治带来巨大的威胁。但是令司马昭不解的是,刘禅不仅没有像其他大臣一样表露出伤心的神情,反而拍手随声附和,看得喜笑颜开,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一样。司马昭认真观察刘禅的神情之后,认为已经没有必要再除去刘禅了,因为此时刘禅的表现足以表明,他已彻底失去了心肝,不会再对魏国带来潜在的威胁。这也是后世人称刘禅为“扶不起的阿斗”又一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对于刘禅究竟是否是一个平庸无能的帝王,后世一直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刘禅虽然不是一个聪明有为的君主,但也绝不是一个完全懦弱无能的人,他起码拥有中等的智慧,那一顶“扶不起来的阿斗”的帽子,实在应该给他摘掉。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还给出了几个理由,其中,最为主要的理由有两个:一是刘禅从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台,称帝在位41年,是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如果刘禅真是一位平庸无能之辈,在当时那种战乱的年代是不可能执政如此之久的。

    尽管在刘禅即位的初期有诸葛亮的辅佐,但是诸葛亮于公元234年便已去世,而刘禅至公元263年方才退位,这说明在诸葛亮死后29年,刘禅完全是凭借一己之力来应付当时那种混乱的局面的;其二是,根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在给刘禅的遗诏中写道:“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其大体意思是说,射君来到刘备的身边,将诸葛亮赞叹刘禅之智慧的话语告诉了刘备,刘备很高兴予以勉励。该遗诏中的“射君”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连一向知人善任、绝不阿谀奉承的诸葛亮都赞叹刘禅之智慧,由此可见,刘禅并非无能之辈。

    但是,一些认为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的学者并不赞同以上观点,在它们看来,刘禅若非平庸之辈,绝对不会在蜀汉主力军队基本完整的情况下轻易投降,他宁愿当亡国之君也不愿举全国之兵力与魏国做拼死一搏,这不是无能是什么?其实,在当时那种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即便蜀国举全国之兵力与魏国相抗争,也无异是以鸡蛋碰石头。刘禅为了使蜀国的军民免遭战火的摧残而向魏国投降,亦并非是不明智之举。
------------

第5章 血统谜团 唐太宗鲜卑人后裔之谜

    唐太宗给后世人所留下的是一个伟大又贤明的帝王形象,他创下的“贞观之治”可以说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进程推向了顶峰。【阅读本书最新章节,请搜索800】然而,却很少有人对李世民的身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近来有些学者对唐太宗李世民的身世问题提出了质疑,认为他并非像史料中所记载的那样系汉人,而是鲜卑人后裔。此言一出,立刻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唐太宗李世民真是鲜卑人后裔吗?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唐朝第二个皇帝,杰出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最有才能的帝王之一,在他的治理下,唐王朝迎来了它全面发展的高峰期,也迎来了它走向世界的一个崭新的时代。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本该大书特书的有为君王,史书上对他的记载却非常简单,几乎一笔带过。在史书上这简短的300余字里,李世民的功过是非已经描述得异常清晰,但是对于他的身世以及名字来源等,在这些正规史料之中难以寻其踪迹。

    根据《唐书》的记载,唐太宗之所以被命名为李世民,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唐太宗之父李渊在其即将出生之时,在路上遇到一位书生,书生认真端详了李渊一会儿,接着便大呼遇到了贵人,并说其即将出生之子有济世安邦之才,必将成大器。小说/李渊当时正受到隋炀帝的猜忌,时刻有被杀头的危险,在听到这样“大逆不道”之语后,他更是惊恐万分,想杀了这位书生灭口,但是等到他正欲下手杀这位书生之时,书生却不见了。李渊回家之后,二子刚好出生,他想起在路上遇到的书生所说的一番话,于是将这个刚出生的婴儿取名为“世民”,代表济世安民之意。随后历史的发展也确实验证了书生的预言,李世民确实有济世安邦之才,没有辜负李渊的期望,成为历史上一代贤明的君王。李世民的名字来源尽管在《唐史》之中有记载,但是对于他的身世,却鲜有记载的史料。最近,有考古学家根据《步辇图》留下来唐太宗李世民的最早画像推测,李世民是鲜卑人的后裔。理由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唐太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这一点上来看,印证了唐朝鲜卑族人的风俗。在当时民族大融合的大背景之下,唐太宗像鲜卑族人一样,对肥硕丰腴的女子情有独钟。根据鲜卑族人的风俗,父死子娶母为妻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更有甚者一家的男人可以共用一妻。而在唐朝帝王史中,也有一些类似的、尴尬的角色,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之间的关系就是最好的证明。

    第二,认为唐太宗系鲜卑族血统的学者从唐太宗的性格上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无论在跟随其父李渊打天下还是治天下的过程中,李世民那种与鲜卑族人一样凶残、野心勃勃的性格特征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即便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晚年时期,鲜卑族人那种喜欢战争的秉性都可以在唐太宗身上找到踪迹,唐太宗晚年亲征高丽便是最好的明证。除此之外,与绝大多数的汉族皇帝相反,唐太宗李世民极善骑射,这与少数民族的传统如出一辙。如果说他是汉族血统,很难进行合理的解释。

    第三,这些学者还从今天存留的李世民的陵墓唐昭陵独特的墓葬外形中对李世民的鲜卑族传统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如果李世民系汉族血统,为何还将陵墓按照鲜卑族人的传统墓葬风俗进行布置?为何会在陵墓之前筑有战马?很显然,他的陵墓并非按照汉人的墓葬风俗进行设计的,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李世民系鲜卑族血统无疑。

    这种观点的可信度究竟如何呢?从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即唐高宗李渊的母亲独孤氏身上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独孤氏是隋文帝的一名后妃的姐妹,属于非汉族,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窦氏也是鲜卑族人。如果从史料之中也可以找出唐太宗李世民之父李渊亦属鲜卑族人的话,那么李世民的鲜卑族血统将不会有任何异议。但是从现存的资料之中,我们很难对李世民之父李渊的血统进行探寻,这就给后世史学家们的研究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建立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历史学家们对唐太宗李世民的血统进行了合理的推测,其中,最有可能性的说法是李世民是受胡人影响比较深的汉族人。

    其实,要想对李世民的血统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史上极为少见的一代明君,可谓是历代帝王的楷模,所以,后世的史学家一定会尽可能地模糊其民族血统,这也是为何有关唐太宗李世民血统问题的研究,在今天史学界还是一个陌生领域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
------------

第6章 一代女皇 武则天有多少个男宠

    在中国几千年以男人从政为主的社会,一个女政治家却依靠历史的条件、特定的婚姻、个人的才干书写了一段辉煌的女皇历史,她就是武则天。最新章节全文阅读登基称帝之后的武则天有男宠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很少有人去想有多少个男人被她宠幸过。她究竟有多少个男宠呢?

    武则天称帝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朝野开展了一次大的清洗活动,迅速控制了局面,在她的治理下,原本走下坡路的社会又重新焕发出了活力。然而,令武则天始料未及的是,自从她称王的那一刻开始起,社会对她的谩骂与诅咒之声像排天的巨浪不断向她袭来,其中,对武则天而言,最为致命的攻击,并非改写了自古以来男人登基称帝的历史,也不是她清洗了一大批权倾朝野的大臣,而是她拥有男宠之事,自古以来,皇帝拥有宠幸的女人是天经地义之事,但是一个女人拥有男宠,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遭到唾弃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从史料上的记载来看,首先被武则天宠幸的男人是薛怀义。 薛怀义原名冯小宝,本是同官县(今陕西铜川)街头卖膏药的小贩,后来因为在街头帮人打架误伤人命,为躲避官府的缉拿,潜逃到洛阳,在白马寺出家当了和尚。白马寺与武则天曾经出家为尼的感业寺只有一墙之隔,因此免不了僧人和尼姑偶尔见面。最为主要的是,两座寺庙同饮一井水,这为冯小宝遇武则天创造了条件。一次,武媚娘(武则天)负责挑水,她来到井旁却根本无法将水从井中挑上来,正左右为难之际,身材高大、健壮有力的冯小宝恰巧来到了井台上挑水,于是他帮助武媚娘将水挑上来,并帮助她把水送到了尼姑庵的大门口,然后自己再返回去挑水,冯小宝这种乐于助人的品性给武则天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就这样两人相识了。如果说这次只是使得两人彼此认识的话,那么接下来所发生的事情却更进一步地拉近了双方的距离。

    众所周知,无论和尚还是尼姑都是戒吃荤腥的,但是冯小宝系半路出家,并非纯正的和尚,因此,他经常会偷偷地外出寻找一些野味烤熟了来吃。一次,他在打水之时见到一只落水的山鸡,于是将它打死,捡来了一堆柴火,到前边树林子里,笼火烤鸡去了。恰巧这一天,武媚娘又负责打水,她来到井台上却闻到从附近树林中传来的烤肉的香味,循声走去,她发现原来是冯小宝在这烤野鸡。就这样,不知肉味的武则天终于尝到了一顿美味的野餐,两人有说有笑地共同分享了这只野鸡。从那以后,冯小宝隔三差五地便会给武则天送去一些诸如狗腿、野鸡腿之类的食物,武则天也经常借打水之名行与冯小宝约会之实,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武则天称帝后,立刻封冯小宝为白马寺的住持,高宗死后,她更是直接将冯小宝带进了宫中,成为自己所宠幸的男人,并将冯小宝改名为“薛怀义”。凭借着过人的聪明,薛怀义迅速被提升为左武卫大将军,封梁国公,后来还多次担任大总管,统领军队,远征突厥。但是好景不长,薛怀义在拥有了权势之后变得日益骄横,引起了武则天的反感,终于指使人将薛怀义暗杀。

    薛怀义死后,武则天的生理需求无法得到解决,于是便出现了第二个男宠沈南蓼。但是沈南蓼尽管很温,由于已过中年,身心比较虚弱,因此满足不了武则天的需求,于是武则天又陷入了苦闷的境地。

    为了满足个人生理上的需求,年近七旬的武则天又宠幸了张易之两兄弟,由于这两兄弟不仅聪明伶俐、英俊帅气,而且精力旺盛,更有侍寝的本领,恰好符合武则天的要求,于是武则天对这两兄弟宠幸有加,封他们为正四品官员,每天陪伴左右。拥有权势之后,二张也像薛怀义一样变得日益骄横,不仅在后宫恣意妄为,而且还经常结党营私干预朝政,引起了群臣的公愤。终于,以张柬之为首的大臣策动了“宫廷政变”,杀掉了二张,武则天也被迫还位于中宗。其实,一定程度上来说,武则天有众多宠男亦并非一定能够成为抹杀其历史功绩的有力武器,尽管在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女人宠幸男人不可能被民众所接受,但是作为一个女人,无论是多么强大的女人,也是需要精神慰藉的,我们不能因为这些缺陷而抹杀武则天对中国社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

第7章 调包之计 宋仁宗龙种身份为何被怀疑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的身份被后人怀疑的事情并非少见,先有秦始皇的纯正皇室血统被后世史学家们传得沸沸扬扬,后有唐太宗李世民的汉族血统又开始遭到考古学家的质疑,随之而来的却是宋仁宗的龙种身份遭到史学家们的挑战。[千千小说]( )宋仁宗的龙种身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022年,真宗之子宋仁宗登基称帝,成为宋代历史上第5个皇帝。即位初期,由于宋仁宗尚且年幼,故而由刘太后垂帘听政。1033年,刘太后死,宋仁宗正式亲政,开始了他长达30多年的统治生涯。在史料记载中,宋仁宗尽管不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绝非是平庸无能之辈,故而无论是史料对他的记载还是民间对于他的传说,都相对较多。在所有关于宋仁宗的故事之中,最为令人震惊的,当属他的身世,经典京剧《狸猫换太子》是民间对仁宗身世怀疑最为集中的体现。在《狸猫换太子》这部京剧之中,主人公的传奇经历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该京剧讲述的是历史上有名的公正无私的包拯为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妇昭雪伸冤的故事:在老妇人向包拯哭诉了自己鲜为人知的悲惨而又离奇的身世之后,经过仔细地推敲,包拯认定她就是当今圣上宋仁宗的亲生母亲李娘娘,于是他立刻回京查访当年还在世的老宫女,终于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