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军工系统
不知不觉间,从穿越那天算起已经快一个月过去了,跟一开始的窘迫相比,现在的李晖至少已经衣食无忧,安全上也有了保障,在天津机器局这家洋务企业里,他就算忘记戴上假辫子,也没哪个会去告官。好吧,现在李晖自己就已经是一个官了,尽管只是不入流的九品官......
之所以来到天津机器局后不到一个月就能获得官身,主要是因为李晖成功地试制出了天津机器局原计划要过两年才开始研制的无烟火药,虽然试制成功距离能够批量生产出合格产品还差了老大一截,但仅仅拿下“国内第一”这个名头,就足以让最近几年虽然发展迅速、但却始终比江南制造局压着没法翻身的天津机器局上下扬眉吐气,总办惊喜之下帮李晖请赏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由于李晖没功名在身又来历未明(李晖自称是海外华人归国,但他却仅会说一点并不流利的英语,而且还不会海外比较流行的福建话和广东话......),因此即使是这样开创性的贡献也只挣到了一个不入流的九品官衔,但同时得到的千两赏银却让他的脸上难掩喜色,因为现在他最急需的就是真金白银!
早在意识到自己穿越了之前,李晖就发现自己的脑海里突然多出了一个奇怪的界面,顿时想到了很多网文里写到过的所谓“系统”。但还没来得及高兴,李晖就遗憾地发现系统居然还需要收取1公斤黄金或者“同等价值”的其他贵金属后才能激活,这是刚穿越时身无长物的李晖所无力支付的,直到现在得了这笔赏银,这个系统才开始总算得以启动......
如果以目前世界上金银接近1:30的比价,去掉杂质后其实仅有大约三十六公斤白银,不过刚够用来激活系统,好在系统内置的三类贵金属的价值之比是1克铂族金属=2克黄金=20克白银,因此李晖激活系统后还有足够的余钱来使用系统的一些功能。而且,由于目前还是仍以银两作为主要流通货币的清末,这样的便宜将会长期存在,除非李晖从现世中收走的白银实在太多......
由于系统收取贵金属时不能有他人在场,而且那么多银子突然没了也不好解释,李晖直到当天晚上睡觉前才将那箱银子收进系统,第二天正好伪称遭贼,顺便还能免去请客的花费。说起来李晖本不小气,但这段时间空有系统却没法使用的痛苦却让他对贵金属产生了远超从前的渴求,说起来这大概是系统对他的第一个重大影响......
虽然之前一直用不了,但这么多天研究下来,李晖对这个无名系统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有钱之后他首先点开了“科技树”界面,因为这应该是系统一切功能的核心。打开这一子界面后,李晖发现系统科技树一共包括三大分支,分别是“陆军”、“海军”和“工业”。
经过一番了解之后,李晖发现科技树上的科技其实并不全面,即使是“工业”分支上的科技,也都或多或少地与军事有关,而另外两大分支就更别提了,不过这倒是方便了李晖给系统取名,“既然都与军事有关,里面还有那么多直接与武器有关的科技,干脆就叫它‘军工系统’好了......”
在三大分支之下,科技树又细分为五个子分支,每个子分支下面按年代顺序排了5级主科技,研究时必须自上而下逐个完成,不能中途跳过。而在这些主科技名下的所谓“子科技”则没有这个限制,不过大部分子科技都是有所谓“前提科技”的,不先将“前提科技”研究完成,就算李晖想要研究这项子科技也没办法。
主科技排序越靠后,研究难度越大,所需的研发花费越多、研究时间越长,反之亦然,而子科技则与其所属的主科技一致。此外,如果提前研究超越时代的科技,还会受到极为严重的惩罚。
不过,李晖现在才刚开始研究,还不需要面对这个困难,反倒是因为这个机制而占了大便宜,因为对于过时的科技,研究每滞后一年,所需的花费和时间都会减少10%,而那15个1级系统主科技的对应年代才是1836年,距离现在(1893年)差了整整57年......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研究一项1级主科技只需投入24.65克白银,一天就能完成,而如果是子科技,所需的银子还要减半。也正因为这一点,本来并不便宜的系统科技研究成为了李晖的首选,比起没折扣可打的其他功能,科技树的吸引力是压倒性的......
必须说明的是,系统设定的科技年代并非是指历史上该项科技诞生的年代,而更像是按照历史上可能研究出该项科技的最早年代,而且还考虑到了各项科技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普遍比较超前,而且越往后越明显,比如“一战舰艇”这项主科技的科技年代居然仅为1900年......
话说回来,对于如今科技极度落后的中国来说,即使是标注年代为1836年的1级主科技,也几乎都还有很大的价值。
就拿李晖第一项研究的科技――工业分支“矿冶”子分支的1级主科技“机械化采矿”来说,现在中国境内达到这个水平的近代化矿山还屈指可数呢!
再加上1级科技研究花费如此之少,每项又只需要一天时间,因此李晖干脆也不急着研究高级科技,而是先将全部15项1级主科技和可以开始研究的16项1级子科技先研究完成,仅仅花费了567克白银,相比那其实也不算很多的千两赏银,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
不过排在系统科技树上第二行的2级科技就不大一样了,由于年代最早的也要1845年(从2级科技开始,同级科技的年代不再完全一致。)、最晚的甚至是1860年,折扣率大幅降低,而研究难度的增加则意味着需要四倍的花费和双倍的时间。虽然算下来银子还勉强够用,但经历过当初穷困窘境的李晖还是早早开始了未雨绸缪。作为一个穿越者,李晖脑子里有无数可以赚大钱的点子,但却都需要时间,想要迅速致富,他还是只能依靠系统......
------------
第二章 炮弹问题(上)
在研究完成了不下30项科技之后,系统已经可以出产很多商品,但基本都是大宗物资,卖少了没利润,大量批发又没那个渠道。而且因为这些商品大多与军事有关,私卖是要冒风险的。
理论上,李晖可以从系统那里招募生化兵来负责这项工作,但在十二个可选兵种当中,仅有“特工”能够兼职当商人赚钱,而作为档次最高的5阶兵种,哪怕是1级特工都需要支付5公斤黄金才能招募1个......
“唉,这个系统好是好,就是门槛太高了,看来暂时还只能视为附带自动搜索引擎的随身图书馆,想要靠它赚钱,还得积累到足够的本钱才行,现在想这个还太早了......”,无奈放弃的李晖只能老老实实地继续目前的军工研究,希望能够尽早完成原始积累,也顺便帮北洋水师一把,希望在未来的甲午战争中他们能有比历史上更大的战果。
其实,如果从辩证的角度来看,甲午战争的失败也并非全是坏事,比如惊醒了不少中国知识分子、加速了满清政府的倒台。但历史上中国人民为此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李晖宁可自己将这份责任背负下来,也绝不愿意让日本人来“帮忙”。
而且日本若是如历史上一样加速崛起,就有足够的能力对********的内战进行干预,就算李晖有系统的帮助,统一中国的难度也会大增。
与其如此,还不如趁着日本还未完全强大起来的机会直接釜底抽薪,就算没法帮助清军打赢,也要尽可能地多消耗一点日本的国力,这就是李晖现在的想法。
历史上清军在陆战中的表现实在太渣,就算李晖有系统的帮助搞出了厉害武器,给他们估计也没多大意义,反倒可能会让这些第一代的“运输大队长”转送给鬼子。
相对而言,北洋水师的表现则要好了许多,而来到历史上向其供应弹药的天津机器局后,李晖了解到了不少内情,就更为历史上那么多为国捐躯的北洋水师官兵感到遗憾。
因此李晖研究的重心很自然地转向了海军方面,军舰和大炮以津局现在的条件是造不出的,所以只能在弹药上下功夫,而这恰恰也是目前北洋水师最大的问题所在。
早在穿越之前,身为骨灰级军迷的李晖就知道北洋水师所用的炮弹在海战中拖了后腿,装药量大的原厂长开花弹数量极少(比如定镇两舰上的8门305mm主炮加起来也就有3发长开花弹)不说,国内能够生产的所谓“短开花弹”也是问题多多,实战中仅有不到三分之一能够炸响,要知道短开花弹本就只占北洋水师炮弹总数的不到三成,这也就是说北洋军舰打出的大口径炮弹仅有一成能炸,这还打个屁啊!
之前李晖一直都以为这是产品质量问题,但他来到天津机器局后却很快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天津机器局的管理十分混乱,产品质量的确不敢恭维,但部分短开花弹实战中没炸响与此并无太大关系,因为那种炮弹本来就很难炸响,李晖一看就知道!
原来,后世记载里所谓的“短开花弹”其实并非全都是主要依靠装药爆炸来毁伤敌舰、杀伤人员的高爆弹,其中很大一部分其实是装药量少得多但却有一定穿甲能力的穿甲爆破弹。但这款弹型发明时实用的弹底延时引信还未出现,这些炮弹的引爆不是依靠引信诱发,而是利用了穿甲过程中炮弹装药的自爆效应,这也是当时唯一可能实现炮弹穿透装甲后在舰体内部爆炸的一种设计。
至于其中的机理,一般认为是出膛时弹丸空腔内所装的松散的黑火药颗粒因为惯性在弹丸空腔尾部被压缩成极为紧实坚硬的状态,之后当弹丸撞击厚钢板时,骤然减速的巨大惯性就会使之撞击前部(也有人认为是与腔壁剧烈摩擦)而引燃起爆。
不过这种引爆机理一看就知道很不可靠,事实上也是如此。如果命中的部位钢板太薄,这种无引信穿甲弹直接就穿过去了,效果跟实心弹没什么区别,而且价格还贵不少;而如果目标装甲太厚,炮弹还没穿透就爆炸了,同样没什么卵用......
而且装有炸药的穿甲弹在穿甲过程中会提前引爆,导致穿深大受影响。因此如果目标装甲较厚,它们甚至还不如实心穿甲弹有效,因为在装甲外面爆炸是很难造成什么毁伤效果的。
要知道,即使是TNT装药的高爆弹,一般也只能炸开厚度相当于其口径1/3的装甲,如果换成是黑火药的话,能有1/5就不错了,何况穿爆弹的装药量又比高爆弹少得多,就更是不值一提了。
因此,这种无引信穿爆弹是既缺乏威力,也很难炸响,而视为穿甲弹的话,穿深又严重不足,因此在钢质装甲(包括钢甲和钢面―锻铁复合装甲)成为主流之后,它甚至连更早的实心穿甲弹都竞争不过了,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的这段时间里,就连已经造好的无引信穿爆弹也被英国皇家海军改成了实心弹......
可能有人会问,实心弹只能给船体钻洞,这点破坏能令敌舰沉没吗?
好吧,只能说理论上是可以的,比如几十发打在水线以下(实际命中数量至少还得加两倍),从而导致进水的速度超过敌舰排水的速度而令其沉没,要么直接命中锅炉或者弹药引发爆炸也行......
虽然效率不是一般地低,也总比当时还都只装了黑火药的高爆弹要强得多。尽管以当时舰炮那不忍目睹的低下命中率,差不多得要十几艘铁甲舰围殴一艘,并且几乎打光炮弹的情况下,才有较大把握将其打沉......
没错,情况就是这么搞笑,历史上自铁甲舰出现以后,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基本都是“盾强于矛”的不平衡状况,一等铁甲舰、乃至其后的前无畏战列舰在交战双方技术上没有代差、实力上也没有级差、而且双方都没犯低级失误(类似日俄战争中毛子战列舰装煤太多导致水线装甲带完全沉到水下这种)的前提下,是几乎不可能被敌方舰炮击沉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历史上才产生了利萨海战这种依靠冲撞战术决出胜负的另类战例,甚至直到二十世纪初也仍有很多军舰设有撞角......
------------
第三章 炮弹问题(下)
或许是为了紧跟这样的国际潮流、或许只是为了省钱,北洋水师所配的大口径炮弹中实心弹占到了总数的六成以上,而短开花弹最多不超过三成。
但问题在于,欧洲海军都还配备有大量的高爆弹来对付那些薄甲或无防护目标,因此穿甲弹只用实心弹也不会有太大问题;而北洋水师当年购舰时随船附送的长开花弹已经几乎都用光了,国内的兵工厂又都生产不了大口径高爆弹,150mm以上的大口径舰炮只能拿无引信穿爆弹来凑数,这问题可就大了。
要知道日本海军在甲午战争时期的主力军舰除了老迈的铁甲舰扶桑号和采用了新式的哈维镍钢表面硬化装甲的吉野号外普遍没什么像样的装甲防护,因此有爆炸能力的炮弹才是最有效的,而实心弹穿甲能力强的优势则完全没法体现出来,根本就没有生产的必要。
其实历史上北洋水师的高级军官们普遍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奈何当时李鸿章怎么也不相信日本会主动对中国开战,心底里并未将其视作头号假想敌,因此天津机器局主要生产的还是实心弹,毕竟这个便宜。直到甲午战争爆发之后,天津机器局才开始全力生产短开花弹(包括150mm以下口径的高爆弹和大口径的无引信穿爆弹)......
但这时李鸿章的外甥张士珩却因间谍案丢官,导致作为北洋后勤部门的北洋军械局(又叫枪炮局,与天津机器局并非是同一个机构。)暂时被当时已经投入清流一系的徐建寅(徐寿之子,当时中国最出色的化学家。)接管,结果在他的存心拖延下,直到大东沟海战打完了之后,天津机器局造好的几百发短开花弹才被军械局放行送到了威海卫仓库......
而徐建寅受命调查大东沟战败原因后,甚至还在调查报告中将那批炮弹的入库时间挪移到了大东沟海战之前,以此污蔑北洋水师官兵作战不力和推卸责任。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2718
12719
12720
12721
12722
12723
12724
12725
12726
12727
12728
12729
12730
12731
12732
12733
12734
12735
12736
12737
12738
12739
12740
12741
12742
12743
12744
12745
12746
12747
12748
12749
12750
12751
12752
12753
12754
12755
12756
12757
12758
12759
12760
12761
12762
12763
12764
12765
12766
12767
12768
12769
12770
12771
12772
12773
12774
12775
12776
12777
12778
12779
12780
12781
12782
12783
12784
12785
12786
12787
12788
12789
12790
12791
12792
12793
12794
12795
12796
12797
12798
12799
12800
12801
12802
12803
12804
12805
12806
12807
12808
12809
12810
12811
12812
12813
12814
12815
12816
12817